
术前充分利用各种医疗信息资源,了解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初步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其间每一个步骤,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相互交流等途径解决。术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并相应护理;术后要继续进行必要的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
术前恐惧采用FAVS评分进行测评,满分是10分,1~3分为轻度恐惧,4~6分为中度恐惧,7~10分为重度恐惧;围手术期生存质量采用QOL评分进行测评。1.4统计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各型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数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
结果
1术前恐惧发生情况
对照组40例病人中,有11例轻度恐惧,12例中度恐惧,9例重度恐惧,恐惧总例数为32例,术前恐惧发生率达80%;而治疗组有17例轻度恐惧,6例中度恐惧,3例重度恐惧,恐惧总例数26例,术前恐惧发生率仅为65%。两组患者术前恐惧发生率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情况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讨论
手术病人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体损伤,而手术本身对病人也是一种创伤。同时,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患者不能很好的理解手术的过程,术后的效果等问题。因此,围手术期病人,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很容易产生各种紧张焦虑,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手术效果,而且对于患者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极为不利。因此,如何消除患者的术前恐惧和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成为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3]。
作为近10年内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方法,循证护理模式受到了临床上广泛的亲睐。循证护理模式以科学的依据作为基础,结合众多的`护理发展经验作为指导,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护理,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效果。循证护理的步骤为循证问题,即通过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循证支持,即已大量的科学研究结论为基础,并融入丰富的护理经验,再决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循证观察,即对前述的效果进行分析,再行制定后续计划;循证应用,即正确的护理计划的实施。循证护理模式,整合各种医疗信息资源,有科学的依据作为基础,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给予护理措施,切实完善了临床护理[4]。
本研究中,治疗组在患者术前恐惧评分、围手术期生存质量均有明显的改善。最终得出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在普外科患者术前恐惧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改善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循证护理2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论文
循证护理是指在护理中有计划的把患者愿望与临床经验结合在一起,以此获取相应的依据实施护理服务[1。2]。本次研究择取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了循证护理,所获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关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标准[3],入院诊治时间为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所有患者和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参与本研究。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常规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56.38±1.2)岁;循证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56.41±1.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好。1.2方法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如对症支持、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等。循证组应用循证护理,如下:1)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循证护理要点和操作等的.培训,查阅相关文献,评估患者情况,了解其所需,结合本院患者实际情况和患者护理需求提出问题,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2)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安排社会经验丰富、高专业素质以及强沟通能力的护士实施健康宣教,介绍治疗目的、所需费用、配合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等,强调治疗方案所具优势,消除顾虑;告诉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微笑或者点头等一些非语言方式来表达理解或者同情,借助于解释、情绪转移、保证以及鼓励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所存不适感;可介绍成功案例,强化患者治疗信心,告诉患者家属对患者多予以关爱,合理放宽探视,获得社会支持;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鼓励其尽下床活动,观察桡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血压以及患者面色等,术后利用弹性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增强患者舒适度;加强心律失常高发时段的巡视,做好记录,若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协助其处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比较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循证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为3.3%(1/30),常规组为20.0%(6/30),通过比较检验(χ2=5.26,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易威胁到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常采取介入治疗,多数患者存在负性心理,再加上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循证护理是把临床经验和科研结论有机结合,根据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以及规范化,防止护理服务的盲目性[5,6]。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患 ……此处隐藏27583个字……率时也能最大化的提高患者治疗之后的康复率。
循证护理15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常发生于妊娠期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可达9.4%,严重影响围生期母子健康,是产妇和围生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如何避免其发生,并早期介入处理,减少并发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研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也可以有效减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并在其发生后改善血压情况,提高顺产率,降低分娩风险。本研究对47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
(n=43)和护理组
(n=47)。对照组患者,平均
(25.0±5.4)岁,平均妊娠
(37.9±3.2)周;护理组患者,平均
(25.2±5.3)岁,平均妊娠
(37.3±3.5)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平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第7版的标准:
(1)妊娠期首次出现血压≥140/90mmHg
(1mmHg=0.133kPa),既往无高血压病史;
(2)血压在分娩后逐渐恢复正常,一般在3个月内;
(3)伴/不伴有上腹部不适,排除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病史;
(4)产后确诊。
1.3方法所有患者入院由同一组医护人员给予护理和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以往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1)一般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细心照料患者饮食、睡眠等,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可适时辅助产妇作适量运动,孕妇尽量左侧卧位,避免宫内窘迫。
(2)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加强病情观察,每天测量患者的体质量变化,评价水肿程度,定期测量尿蛋白,给予间断性的低流量吸氧治疗。按医嘱监测血压,认真完成交接班,加强夜间观察,随时更新临时救护车里急救药物和器材。
(3)产程护理:第一产程时间较长,正确引导患者分娩,鼓励患者自然分娩,密切观察胎儿的基本状况。第二产程需要患者配合宫缩用力,可允许患者近亲进入产房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第三产程,医护人员配合药物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大出血,做好抢救准备,婴儿顺利娩出后及时给予处理,并告知产妇婴儿健康状况。
(4)子痫护理:患者发生子痫后,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抢救,帮助左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开通静脉通道,给予特级护理,保持安静、避免刺激。病情稳定后,适时终止妊娠。
(5)产后护理:产妇分娩结束后身体虚弱,同样会因情绪波动、哺乳等引起抽搐,仍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随时关注患者的主观症状,并做好患者皮肤和外阴部等的护理,预防坠积性肺炎、深静脉栓塞等的发生。
护理组实施循证护理,通过循证问题的提出、循证支持以及循证实践的方法来对患者进行护理。
(1)循证问题:自制关于患者需要解决问题的调查问卷,以了解患者的需要。
(2)循证支持:根据患者的反馈,查阅数据库,确定相关的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后,可以将其作为护理的依据。
(3)循证实践:①健康教育: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告知患者相关知识,让其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对于母婴的影响,进而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识。在检测血压、胎心监护等项目时,应告知其检测的实际意识,进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依据检测的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消除引起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②饮食护理:注意要低钠饮食,控制钠的摄入量。③病情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主要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后效果和高血压症状的程度、持续时间相关,因而维持适当的血压值是母婴安全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地关注脉搏、血压。应密切地关注患者的尿蛋白量、尿量、尿比重,注意是否会发生隐性水肿。积极地预防子痫的发生,应及时地纠正诱发因素,避免先兆子痫发展为子痫。在恶化成为子痫后,应该迅速地处理,避免进一步对母婴危害。④用药护理:在给予扩容、降压、镇静等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的用量用法、药理作用、药物副作用等。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一方面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处理措施,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不必过分担心自己与胎儿的健康;另一方面,用幽默的语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心情放松,避免情绪的大幅度波动。
1.4观察指标同一组人员分别用标准水银血压计对不同患者定时测量血压。记录所有患者最终分娩方式,包括顺产、剖宫产。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
(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干预后血压变化比较护理组产妇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t=6.394,P=0.000;t=6.070,P=0.000)。
2.22组患者最终分娩方式比较护理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顺产34例,顺产率达72.3%,明显高于对照组30.2%
(13例)
(χ2=5.068,P=0.024)。
3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多于妊娠22周后出现,以头痛、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流行病调查显示初产妇、孕妇的年龄过大或过小、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均是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妊娠高血压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高,危害大,是产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循证护理是基于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依据所获得的证据来提出问题,并寻找实证,进而确定最佳的护理措施,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注重个体化的差异,以广大病人为中心,成为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中采取循证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血压变化,并影响了最终分娩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后,产妇血压控制较好,顺产率也较高,可达72.3%,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
(1)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深入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对母婴的影响,在意识上重视妊娠高血压疾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危险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地控制病情,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2)通过饮食护理,让患者正确饮食,避免误食会影响患者病情的食物,同时通过正确饮食促进病情的恢复,有效地促进血压下降。
(3)用药护理:通过用药指导,让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
(4)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护理让患者的心情平静,减少不必要的紧张、焦虑等,让患者认识到只要适当地处理就不会影响到胎儿健康,降低担忧情绪,提高顺产率。综上,循证护理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并显著提高自然分娩率,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